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外快讯

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0-10-28 08:53 作者:管理员 浏览:775次

来源:闪电新闻

跟随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开封盘鼓、商河鼓子秧歌,穿越几千年黄河文明历程,接着人们看到的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宣传板,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进场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次呈现,还有壮族织锦、羊皮筏子等非遗技艺引人入胜,来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作品件件有故事……在山东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众多非遗技艺、作品和表演的精彩呈现,令人心生自豪;在线上的“云展厅”和“云赏非遗”展播厅,广大网友参与“非遗好物”线上销售活动,乐淘好物的同时分享非遗之美,同样是趣味横生、颇有收获。

10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三大线下展览、“网红非遗”直播带货、主题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短时间内就登上热搜榜,在线上、线下掀起了非遗热。人们在体验非遗所带来的生活美感的同时,为深植于民间的创造力所震撼,真切感受到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沿着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好祖宗手艺,表好当代心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

非遗传承人王秀英与其“放大版”针棒香包

摄/王彬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马庄村调研时买下村民的徐州香包。这只香包的制作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为来济南参展,特地赶制了一只长99厘米、宽29厘米的针棒香包,并绣上“不忘初心”,这是她目前制作的耗时最长、尺寸最大的香包绣品,满含感动与回馈。博览会期间,徐州香包展位前人流不断,与习近平总书记所买同款样式的针棒香包不到一天就售罄,其他品类的香包现也所剩无几。

非遗传承人毛明月

图|青山文体荟

在武汉剪纸项目传承人毛明月的展位旁,一幅长卷剪纸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行》分外夺目。2018年4月,毛明月在武汉市工人村青和居社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他将自己创作的《青山新江滩》剪纸作品赠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开启了以剪纸记录时代的创作之旅。毛明月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我要把它(剪纸)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我会以终生行动践行。”

毛明月常年坚持开展剪纸进校园活动,免费开设剪纸公开课等非遗课程。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宅在家中的毛明月创作了《武汉加油》《战胜病毒》等多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一度被张贴进方舱医院,激励着新冠肺炎患者战胜病魔。此次参展,毛明月还以剪纸作品致敬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获国家荣誉的抗疫英雄。“传好老祖宗的手艺,表好当代人的心声。”毛明月指着这排新作说。

格萨(斯)尔

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与其他展位不同,格萨(斯)尔聚拢了很多观众,表演现场却十分肃静。人们置身于说唱的语境中,仿佛被安宁笼罩。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被誉为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至今仍存于蒙古族、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型。

光山花鼓戏表演

摄/陈默

本届博览会将“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作为线下展馆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视察过的格萨(斯)尔、光山花鼓戏、赫哲族伊玛堪、徐州香包、惠和影雕、西湖龙井、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等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突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关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观众近距离体验着西湖龙井的茶韵悠长、粤剧的艺曲华裳和徐州香包的一针一线,从中领略非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见证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助稳步脱贫  助乡村振兴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区

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本届博览会线下设置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区,重点展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及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扶贫项目。此外,展区还特设鲁渝非遗扶贫展和济南市对口扶贫地区湘西非遗扶贫展。

白狼林俗树皮画展位

图|内蒙古非遗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白狼镇白狼林俗树皮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展台前,现场工作人员张冬雪展示了一件作画材料包,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询问。张冬雪介绍,白狼林俗树皮画用白桦树剥落的树皮为原料制作,是阿尔山的特色手工艺品。为展示非遗魅力、助力脱贫攻坚,当地成立了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4年来连续发放分红近30万元。“今年我们建立了工坊,已有近百名学员完成培训,陆续参与到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中。活动所获收益都纳入公司收入,年底集中为贫困户分红。”对于非遗扶贫前景,张冬雪充满信心。

民众选购苗绣产品

摄/苏锐

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还广泛吸纳了青年力量。28岁的戴雅苗绣针织专业合作社工坊扶贫带头人龙艳芳介绍,苗绣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可盐可甜”、连接古今的一种非遗技艺。在她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加入工坊,有的负责联系苗绣单子,有的一有空就学习绣法,还有的出创意、出点子,工坊也因新鲜血液注入而更具活力。在龙艳芳面前,剖丝苗绣团扇等制品赢得观众连连称赞。“工艺这么精美的物件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带几件心仪的产品回去请朋友们同赏。”刚买了一件苗绣制品的观众敏敏兴奋地说。

来自贵州的潘仕学直播锻造苗族银饰

摄/郭绪雷

对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的潘仕学来说,能参加此次博览会令他格外欣喜。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限制,几年前,以“苗族银饰锻造”闻名的麻料村还是一个“空心村”,如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曾在外“流浪”的银匠潘仕学返乡创业,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他不断研习技艺,成立了春富银饰工坊,建起“互联网+”销售平台,又搭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快车,他工坊里的银饰一点儿都不愁卖。“才用两年时间,我们就实现了预期5年才能达成的效果。至今,工坊带动麻料村发展银饰手工作坊14户,银饰销售额达20余万元。”潘仕学说。

讲好非遗里的“黄河故事”

“激发年轻人对黄河文化的兴趣”

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的设置是本届博览会一大亮点。这一特色板块以“大河上下,生生不息”为主题,分衣、住、行、用4个主题内容。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以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的形态汇聚,充分展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当代实践,深度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深厚文化底蕴寓于鲜活故事之中,黄河文化为本届展会注入灵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畅望,对百福并臻的寄望,及历劫不馁、祈盼安定的愿望。

河湟刺绣

图|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

青海省选送的河湟刺绣,作为河湟文化的代表,风格古朴、品类丰富、色彩明艳,有盘绣、堆绣、平绣、绒绣、皮绣等多个绣种,兼采众长,尤其体现多民族融合,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工艺。

羊皮筏子制作技艺引人入胜

摄/苏锐

材质独特的兰州羊皮筏子十分吸睛,做了40多年羊皮筏子的非遗传承人马建清介绍,“过去没有船舶、快艇时,羊皮筏子就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摆渡工具,用于顺流而下运客、运货,现在随着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又用于搭载游客。”从最初的交通运输到如今的旅游观光,羊皮筏子的“漂流史”是一部交通史,也是一部发展史,凝结着古人智慧与今人眼量。

蒙古族勒勒车展位

图|内蒙古非遗

“勒勒车现在还用吗?”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馆长哈斯达来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回答“还用”之后,他总是耐心描述勒勒车的历史和功用,“一辆勒勒车,载着整个家,每个车厢都不同,走遍草原全靠它。”在他看来,像勒勒车、蒙古包这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知道背后的历史才能真正参与保护传承,才能让老一辈技师后继有人。

华阴老腔

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一曲华阴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高亢嘹亮,传承人自在随性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介绍说,华阴老腔由过去漕运上的船工号子演变而来,与黄河文化的影响分不开。“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表演方式,尝试融入更多场景,希望激发更多年轻观众对黄河文化的兴趣。”

助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真是美不胜收”

爷孙俩看展会上的织布机

摄/苏锐

“本来只是逛个街,谁知被非遗圈粉,真是美不胜收。”常来国际时尚创意中心的济南居民陈久盈花了整整两天逛展会,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想去小吃街打卡,结果看非遗忘却了时间。”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吴执在朋友圈配图发文,立刻收到不少小伙伴想要一起观展的信息。

“一直对非遗没概念,这下算是入了门。”向来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林医生把逛展称为“研学游”,表示以后只要有这样的活动,都会参加。

市民在博览会上参观

摄/李华锡

来自观众的真实反馈,生动说明着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成效。本届非遗博览会线下主场馆设在济南老城区,位于国家5A级景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游览区域,场馆东侧是游客到济南的必打卡点“芙蓉街”,再往东走则是“网红”景点“百花洲”。旅游聚集区的人流效应与非遗的文化效力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碰撞产生倍增效应,活动本身就体现着非遗和旅游融合。

不仅如此,本届非遗博览会期间还发布了20个“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涉及传统节庆类非遗旅游、非遗进景区、非遗旅游线路、非遗主题场馆或空间与旅游融合等多种范例类型。

这批范例是经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学者评议,从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主管部门推荐以及有关单位自荐的179个范例中遴选出的,对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思路、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更大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联动

公益性引流和推介为非遗人吸粉

博览会官网

突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也是本届博览会一大特色。10月23日,线下活动启动当天,博览会官网(www.cnfyblh.com)同步上线。来自全国各省区市7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走上“云端”与观众见面。此外,线上平台还汇集400余部非遗题材相关纪录片、专题片集中展播。

“我们也在线上进行了展示,着重介绍了齐笔制作步骤,推介了以往在其他电商平台上销量很好的产品。”广饶齐笔制作技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明昌说,借助博览会平台多方推广,无疑会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提供更多交流、展示机会。慕名前来的山东大学学生孙文说,正是通过博览会官网检索到大量信息,让他对许多领域充满好奇,他才决意到现场看看。

博览会官网还对近500家入驻电商平台的非遗传承人店铺进行公益性引流和推介,帮助非遗传承人销售非遗产品,其中不乏唐昌布鞋、浏阳夏布箱包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草柳编比赛现场

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月23日至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匠人匠心”云竞技线下总决赛在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举办,46位手艺人同台竞技。比赛设泥面塑、草柳编、金属锻制、剪纸4个传统工艺门类,初赛于9月28日在快手平台上线,线上征集到的视频作品近2000个。

比赛现场,内蒙古自治区非遗项目剪纸(达拉特旗纪事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赵美玲以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绘就了乡村脱贫奔小康的画卷。“线上初赛的时候,我还把创作的《上下五千年》剪纸长卷上传到快手平台。结果证明这样的形式很好,线上积攒了人气,现场展示了技艺,我更有信心弘扬剪纸艺术了。”她说。

本届博览会期间,主办方还在线上推出 “网红非遗”直播带货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非遗展示、销售和线上传播。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王彬   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