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外快讯

国务院刚刚给它定名,扬州这座“国字号”博物馆有何不一般?

发布时间:2020-11-20 00:00 作者:管理员 浏览:631次


在扬州建设的这座“国字号”博物馆正式定名!       

据中国政府网站19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将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长啥样?有何特别之处?这就来“揭秘”。     

穿越2500年时光,纵贯6400里大地,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通航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专门到扬州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就在三湾公园内,造型如同巨船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露出真容,100米高的唐式大运塔也即将拆去围挡。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扬州建设,南京博物院运营,预计明年7月1日开馆。作为最能反映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博物馆会如何呈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运河全线的文化遗产和全球运河城市的交流互鉴?新华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这座博物馆是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览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龚良表示,观众在这里将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舟船样式、市井生活,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如何与“一带一路”交汇,并专题展示江苏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简而言之,这座博物馆就是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展览的总体定位是“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岸的传统生活”“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运河与自然展”“运河上的舟楫”“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探索大运河:青少年互动体验展”等11个专题展。           

                     

虽然展览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展厅有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龚良解释说,中国古代开凿和维护大运河的原动力是漕运,即以水转谷,大运河是中国南北融合的战略通道,在维护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基本价值表述。         

“大运河的一头是江淮和江南,另一头是国家的首都,首都的变迁决定了运河的变迁,如宋代定都开封,通济渠依旧发达,但从洛阳通往北京的永济渠就衰落了;南宋定都杭州,开封到淮河的汴河开始淤塞,扬州、淮安的地位就下降,苏州成为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城市;元代定都北京,必须新开河道,截弯取直形成了京杭大运河。”龚良说,“从隋唐起,国家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固定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古代国家层面的物资调配主要靠大运河,进而带动了民间和商业的交流,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到目前为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有1万件展品,其中有20件(组)大体量展品,将成为展示运河巨大规模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最佳体现,例如复制的山东汶上南旺水利枢纽模型,将再现京杭大运河最高点如何引水济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创举;明代鲁王出行仪仗俑构成了3米宽近10米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展厅里还会部分复制回洛仓中一座可存粮50万斤的粮窖,观众可以从巨大的粮窖底部穿过,感受运河漕运仓储巨大空间带来的震撼;开封是宋代汴河的终点,展厅里会陈列20米长的河道剖面,唐、宋、元、明、清历代地层堆积七八米高。           

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是运河漕运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节点,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大成,展厅将用数字技术再现“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思想,这种理念至今仍被用于黄河治理。

           

           

             馆内特别设置了500平方米的环形数字馆,通过水、运、诗、画四个篇章展示运河美的意境,观众在空间内,随着“时空河道”自由地穿梭流动,展开人与自然、历史、现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创意表达方式,让大运河流入每个观众的眼中、心里。

             舟楫往来通南北,船运载了四面八方的货物,南来北方的行者。运河上的船有多少种类?“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将展出七八十种古船模型,其中最大的沙飞船长20米,宽4米,相传沙飞船是扬州沙氏所造,由于跑得快,人们称之为“沙飞船”,后成为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时的伴驾之船、乾隆南巡时的御座船之一。

             展厅里的沙飞船本身就是一个小展厅,尤其在虚拟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化身为康熙随行画师,南下途中结识驻于淮安府的漕运总督,讲述漕运总督日常管理漕运等相关事务;经由扬州邂逅江南曼妙女子,见证一场婚俗;途经苏州与文人骚客把酒言欢,听昆曲,感受江南水乡的婉约繁华;最终抵达杭州码头,与船工一起感受市井生活的富足美满。

           

           

             展厅中那些小型船模,同样让人大开眼界:双体游船复制自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龙舟和翔螭舟分别是隋炀帝下江南时自己和皇后的乘舟;沙船是中国竖帆最多的船型,也是明清漕运的主力船型;“两节头”是清代货运的载重船,可以拆分成两船,尤其适合枯水期运输;高邮漕船尾部刷黑漆,俗称“黑屁股”;镇江客船的模型收藏于比利时国家航海博物馆,是清末首届万国博览会上参展的120多艘中国古船模之一;“米包子”是一种口小肚大的运米船,清代征收运输船税按舱口尺寸计算,船民为了少纳税,便把船只改造成“包子形”,这种特别的形制是一种民间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绝技。

           

看到听见,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在三湾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一条运河繁荣了沿线的城市乡镇,运河的重要节点必定是幸福生活所在,展览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运河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

           

                   “因运而生”展厅就复制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个地域的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再现了四幅“运河繁华图”。

             “进入这个展厅,观众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龚良以第一单元“盛世东都,汴水繁华”举例说,展厅内分别呈现唐代洛阳和宋代开封的街巷、民居,小摊和遮阳伞取自《清明上河图》,屏风复制自宋代名画,码头和集市上叫卖采用方言,工作人员穿着的唐宋服装让人想到宋徽宗的《捣练图》,街巷上分布着果子铺、茶肆,卖宫灯、首饰、年画的店铺,在针灸馆观众还可以体验简单的针灸治疗,用于夜市小吃的道具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可以用来在公众餐厅兑换特色美食。

           

               接下来的三段街景,分别表现临清钞关街景、京师闹市繁华、淮扬雅致风物、南船北马要冲,以及江南地区的锦绣文章、物阜民丰和烟雨水巷,走在展厅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国到江南的民俗风情画中,四合院、古戏台、盐商豪宅、千年邮驿、书院、商号、天下粮仓、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真实重现运河城镇村落的历史场景和生活场景。

           

           

             运河流淌着绵延千年的非遗技艺,承载着两岸人民的美丽期许,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运河沿线,戏园里演出着才子佳人的故事,茶楼上演绎着侠义天下的情怀,庙场上回响着插科打诨的笑声,都是两岸生活的缩影。展厅中“乐韵流淌”单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780年乾隆南巡时,全国各地的戏班子汇聚扬州,为皇帝和市民演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艺汇演”,当乾隆皇帝继续南下时,意犹未尽的戏班子群却沿着运河一路北上一路演出,在此过程中雅戏、花戏杂陈,运河之水融合了各种戏曲,一个新剧种呼之欲出。18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四大徽班进京,当诸腔杂陈变得和谐统一,国粹京剧就这样诞生了。

           

             在非遗展厅内,扬州清曲、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山东琴书、昆曲、京剧、木偶戏、皮影戏……各种戏曲、曲艺交相辉映,此外,五彩的颜料、考究的湖笔、精细的梳篦、玲珑的核雕、典雅的折扇,以及用织、绣、染等各种方式创造出的云锦、缂丝、苏绣、蓝印花布,各种技艺巧夺天工;四季交替,日月轮回,庙会、庆典、祭祀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情思,中国传统生活的魅力,就蕴藏在这些非遗项目中。

             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交通大动脉,而且积淀了千姿百态的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俗歌谣……一条水道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文化,让观众在展厅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情思、代代相承的美好。

           

好看好玩,这里上演运河版“密室逃脱”

             开放后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除了11个主题展览外,还设有考古研究所、文创商品、茶馆、咖啡馆、小剧场等,未来这里不光好看,还要好玩,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文化客厅,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内专门设置了一个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在展厅中,孩子们可以化身为古代官员,去游一游大运河,看它如何爬山过黄河,人们运用了什么智慧让它听话,那些从没听过的水利工程究竟如何运转,往来如梭的大船上都运载了什么货物……

           

 

             不仅如此,展览还为10—15周岁的青少年设置了一个“密室逃脱”环节。这是一个角色扮演的互动游戏,参与者有一个身份:监水使者林镜,当时远在北京的皇帝染疾,急召鲁王回京担任储君,林镜的任务就是护送鲁王沿运河返回京城。

           

游戏一开始,玩家会在都水监衙门的屋檐下用身份证刷闸机,并运用运河知识获得密码和卷宗(解谜手册),打开密室。接下来,玩家将面对一个复古沙盘,并正确连接运河路线,机关被触发后,墙壁上将投影运河视频变迁,并提示运河中最难通行的地方,而这就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启程之后,为了防止有人加害鲁王,玩家需要挑选一艘漕船,并仔细检查船身、桅舵,坐船北上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只、利用河工工具解决河道淤塞、河水暴涨等危机,在整个通关过程中,共有10个左右的机械,涉及运河航运、管理机构和漕粮仓储等相关知识,当“林镜”把储君安然送回京城后,就可以用手机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 IP 形象与自拍),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

             对于博物馆来说,更多刺激而神秘的故事情节暂时还不方便透露,但对于运河版“密室逃脱”的吸引力,馆方表示情节、道具和悬念的安排一定会让参与者过瘾。

           

           

             为了让博物馆更好玩,展陈还把大自然搬进了展厅。海河平原的黄栌、紫椴、蜻蜓兰、花尾榛鸡和普通翠鸟,黄淮平原的旱柳、刺槐、狗尾草、苍鹭、普通秧鸡,江淮平原的榉树、朴树、石楠、芡实、中华绒螯蟹、鳗鲡,以及长江下游平原的马尾松、木芙蓉、乌桕等,还有湿地里的动植物,都将被放进博物馆,组成一个个生态系统,“普通生物就用实物展示,珍贵生物就展示标本。江南园林追求‘虽是人造,宛若天成’的效果,这个展厅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博物馆馆内的自然园林,能够让观众在这里感受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龚良说。

             当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时,观众可以通过楼梯直达楼顶花园,进而通过廊道进入大运塔,站在塔上俯瞰整个三湾景区。三湾是明代水工遗产,扬州城北高南低,运河水原本在此倾泻直下,威胁航行安全。明代扬州知府郭光复带领当地百姓,将河道变直为弯,减缓了水流速度,使行船变得不再有风险,达到了“三弯抵一坝”的效果。

             这里还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大运塔与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美丽景观。

             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边将建成一座码头,观众在此坐船,向南可达长江边的瓜洲,向北可达东关街码头、天宁寺御码头,进而像康熙、乾隆南巡时那样,经瘦西湖直达蜀岗平山堂,串联起扬州最具特色的运河游览线路。

             “我们的目标是在开馆后花三年时间,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年接待150万人次。”龚良表示,博物馆本身不盈利,但是它可以促进文旅融合,把更多的观众变成扬州的游客,为这座古城留下更多的人,体验一座运河古城的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明。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图片:南京博物院

             编辑:董双 韩宗峰(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