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少年专区

鳌拜他家大门上挂的匾额,到底写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1-20 00:00 作者:管理员 浏览:1659次


      石雱               文化溯源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最近,武侠小说家金庸的《鹿鼎记》再度登陆央视八套电视平台,剧中再现了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配合少年皇帝康熙擒拿权臣鳌拜的小说情节,而电视剧中一闪而过的一个镜头:康熙朝的太子少保、一等公鳌拜家大门上挂着的“鳌府”二字,再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鳌拜家大门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度冲上了网络热搜。



鳌拜家大门上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个简单问题实际涉及清朝各种典章制度和故事。本期我们就来溯一溯这个很复杂的简单问题。


猜想一

瓜府


“瓜府”之说,源自鳌拜的出身——鳌拜出身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一族、满族八大姓之一的瓜尔佳氏,“鳌拜”实际是他的名字。如果非要在大门上写个姓氏,那么鳌拜应该写个“瓜尔佳”或者写一个超大的“瓜”字,这个逻辑看起来似乎是成立的。


但这种可能性其实是极低的。因为清代满族王公贵族在入关之后逐步推广的是“称名而不举姓”,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乾隆朝权臣和珅,他是钮祜禄氏,和珅只是他的名字,但是在和珅当大学士的时候一般也没有人称他为“钮祜禄中堂”,仍旧是按照汉俗,取和珅之名的第一个“和”字,称其为“和中堂”。据此,太子少保鳌拜在当时很可能被人称为鳌少保,而不是瓜少保。


猜想二

鳌府?


既然清人可能称呼鳌拜为鳌大人,那么鳌拜家能写个“鳌府”吗?这个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因为鳌拜家是不能公开用“府”这个字的。


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延续了明代对于王公贵族及官员的宅第命名的基本原则,规定只有清朝的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以及镇国公和辅国公这几类人,(这些人基本全部属于皇家宗室成员),只有他们的家才够资格可以公开称为“府”。鳌拜虽然在康熙初年权倾朝野,做到了辅政大臣、太子少保,但是鳌拜并不是宗室成员,除非鳌少保当年跋扈到上头了,要与清廷上下全员公开叫板,否则没有必要非去抢夺皇家宗室专属的这个“府”字。


最近开播的《鹿鼎记》中,鳌拜家挂了“鳌府”的牌匾


猜想三

鳌第?


按照《钦定大清会典》的规定,鳌拜这种公爵一级的官员,只能公开使用的字是“第”。这方面是有清代文献记载可以比对的,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宸垣识略》里,就提到了权臣和珅的宅子被大家叫做“和第”。因此“鳌第”的称呼有一定的可信性。


不过,就在这同一本书里,还真的出现了鳌拜家的专属名字,不过它却不叫“鳌第”,而是叫做“一等超武公第”。鳌拜的封爵就是一等超武公,这才是历史上的鳌拜家的正式名字。《宸垣识略》里说,鳌拜家的这个“一等超武公第”就在东堂子胡同,这个胡同现在还在,位置大致在北京的王府井和建国门之间。


猜想四

“一等超武公第”?


根据上面的记录,“一等超武公第”确实是鳌拜的家,但是,鳌拜家大门上却不可能挂着“一等超武公第”这个名号。问题就出在鳌拜的这个封爵“一等超武公”上面——“一等超武公”不是鳌拜活着的时候获得的,而是在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继位以后,才追封给已经死了差不多60年的鳌拜的,这时候继承一等超武公爵位的,是鳌拜的孙子达福。


因此,鳌拜活着的时候他家大门上是不可能悬挂“一等超武公第”这个牌子的。《宸垣识略》中提到的东堂子胡同“一等超武公第”,实际是鳌拜孙子的家。而鳌拜活着的时候,清朝的封爵制度还不完善,还没有发明“超武”这种花里胡哨的名字,鳌拜当年权倾朝野的时候,获得的封爵就是简单的命名:“一等公”。


猜想五

“一等公第”?


理论上,“一等公第”确实最可能是鳌拜家大门上挂着的名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末《清稗类钞》中找到一个失败的例子作为佐证:


清朝末年曾国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其麾下将领鲍超因军功而得贵,被清廷授一等子爵。鲍超为人粗鄙,因此当时人就流行给他编段子。


《清稗类钞》就记录了一个鲍超家匾额的段子,说这个鲍超当了一等子爵之后,十分得意,打算给自己建一个豪华的宅邸,宅邸落成之后,就想要在鲍家大门上面挂个匾炫耀一番,但是因为其人没啥文化所以不知道该写什么。结果他手下有一个门客就出主意说:鲍大人你已经是子爵了,因此这个匾额上必须要有个“子”字,这是向大家炫耀的资本,另外清朝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您的子爵在古时那就是相当于诸侯的,而诸侯的家是可以称为“宫”的,所以咱们就在匾额上面大书两个字:“子宫”


鲍超觉得这个主意超赞超威风,于是就制作了“子宫”匾额。结果到了匾额准备挂上门的那天,突然又有一个门客拍脑袋说:鲍大人,不对啊,“子宫”这不是那个意思吗?——列位千万不要误会,“子宫”这个词在鲍超生活的年代,确实是跟我们现代生理卫生知识是同一个意思。——所以,鲍超才恍然大悟,赶紧把这个“子宫”匾额给废了。


虽然这是个晚清段子,但是它也客观反映了当时鲍超这种品级的人家门口挂名方式。综合清人文献的相关记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要在大门上悬挂标榜主人身份的匾额,那么一般这个明明结构是“官职\封爵的简称”+“第”这样的命名方式,比如“宫保第”“大学士第”等等。当然还有一种例外是,那就是皇帝赏赐给某家的匾额,皇帝亲笔就不一定遵守这样的命名格式了,不管皇帝写了什么,受赏的人家都可能当成是一种荣耀,直接挂在大门上。


                 游客参观恭王府       图/光明图片


猜想六

“鳌拜之家”?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大致推测了鳌拜家当年大门上可能的写法。不过,其实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我们现在才要谈到。


这个可能就是:根本不会悬挂这类文字。这种情况,在清代也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对官员宅第的规模、形制、色彩、布置等各种规定非常细,甚至大门的门钉数量多少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对于当时熟悉套路的人来说,要识别一个大门的主人是什么地位,有很多其他途径。所以,鳌拜家当年挂着一个“XXX第”这样的门匾的可能性,其实也不是非常高。


但是,在影视作品中,这个“鳌府”或者“和府”的门匾挂在大门上,就非常必要了。其实,不止这一次翻拍的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之前港台版的《鹿鼎记》电视剧和电影(比如陈小春主演的TVB同名电视剧以及周星驰的同名电影)中,也多次出现了“鳌府”这个明显错误的写法。


周星驰版《鹿鼎记》中也出现了“鳌府”的牌匾


之所以影视剧制作者们前赴后继地重复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带有“鳌府”门匾的影视镜头,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哦!我们现在的故事场景变成鳌拜他家了。”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的“鳌府”,本质上就是要表达“鳌拜之家”的简单意思,跟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有间客栈”属于同类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鳌府”虽然可能在溯源的时候经不住推敲,但是它是有合理的存在意义的。




撰文 | 石雱

编辑 | 佳佳



光明日报“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