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会说话

品茗闻古丨深折腹穿音孔红陶鼓

发布时间:2024-06-07 13:11 作者:管理员 浏览:459次

大汶口文化深折腹穿音孔红陶鼓.jpg


今天我要讲解的文物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深折腹穿音孔红陶鼓,这一件红陶鼓出土于兖州王因遗址,远远看去类似于今天的储物罐,手制夹沙红陶,器表抹光,没有纹饰,上方撇口,颈部一周锥状突起,腹壁上下四个对穿孔,底部中心也有一个穿孔,用来传声。原本的陶鼓会在鼓匡上蒙上兽皮,用绳索将皮革的边缘固定在锥状突起上,待皮革干燥绷紧后用兽骨敲击就可以发出声响。判断陶鼓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鼓匡上是否可以蒙皮,也就是鼓匡上是否残留像这件文物一样的锥状突起。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兖州王因遗址清理墓葬时发现了2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鼓,这就是其中一件。由于时代久远,鼓皮已经腐烂,出土时的鼓框与日常实用器很相似,故而早前考古界大多数学者将这种打击乐器混于一般陶器群中,定名为“罐”、“喇叭状陶器”、“漏器”等。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考古资料越来越多,这一类型的陶器才有了自己的名字——陶鼓。

陶鼓是远古先民鸣响于天地间的启蒙之音,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律动的鼓点,也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祈雨、丰收之时载歌载舞。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鼓在祭祀和军事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先民多事鬼神,陶鼓被认为是可以通灵的“神器”,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人们以畏惧的姿态来祈求神灵的庇佑,用仿若雷鸣的天音驱鬼迎神,为祭祀活动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

陶鼓也是史前战场上威武雄壮的号令声,以其明快和激越的节奏感为军队助威,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承载着先民们的美好愿景奔涌向前。从图腾崇拜到庙堂祭祀,从宫廷庆典到沙场作战,从迎神赛社到婚丧喜寿,从酒令传花到民间娱乐,鼓穿越古老的时光,用天地之音启迪世人,鼓舞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历史无声却震耳欲聋,因为五千年前的那阵鼓声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