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会说话

品茗闻古丨文物故事——声远楼

发布时间:2024-08-11 14:50 作者:管理员 浏览:177次

1.jpg

声远楼,悠悠钟声传万家。我们知道,每一座庙宇都有它的建造缘由,每一处高楼亭阁也都有它的历史典故,声远楼,这座位于济宁市博物馆院内的古楼,兴建于北宋中叶鼎盛时期,在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后巍然不倒。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

声远楼是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为11脊十字顶正方形两层楼,下方以12根方形石柱作外围主要支架。顶覆灰瓦,挑脊上有鸱吻,飞禽,走兽等装饰。全楼雕梁画栋,飞檐陡峭,风铎铮铮,属于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楼内设木质楼梯可拾级而上,在二层楼顶有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所题写的“声远楼”三字匾额,字体雄浑刚劲飘逸。

这座古楼最勾人心魄的是楼内悬挂的一口高2.2米,重达7.5吨的宋代铁钟,钟形古朴浑厚,撞击其声有“上通乎九天,下彻乎九地,远达乎四境”的声音。音质浑厚而嘹亮,声传十里内外,响彻全城。

声远楼的这口铁钟在古济宁有着重要的作用。济宁在明代中期是鲁西南的重镇,居民不下十万人,四方的客商来往频繁,为了统一管理城市和社会秩序,控制四方城门的开启时间,人们就以钟声为号。恢弘嘹亮的钟声世世代代,勤勤恳恳的提醒着济宁城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警示着老百姓防火防灾,预防歹人来侵犯的意识。

经过岁月洗礼的声远楼,在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修缮,经过1978年和2006年的大修后,声远楼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延存至今,它不仅仅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其高超的筑造技艺也更令现在的我们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