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会说话

品茗闻古丨文物故事——沃盥之礼

发布时间:2024-07-13 09:54 作者:管理员 浏览:524次

沃盥之礼.png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华文明,典章制度,有礼有节。行走坐卧无不体现出礼仪的规范。

在处处讲“礼”的西周社会,高级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要活动之前都要行“沃盥之礼”。“沃”是浇水的意思,“盥”为会意字,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之中。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就应运而生了。

考古发现表明,在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盘、盉搭配使用;西周晚期后,则多为盘、匜配合使用。匜发展的高峰期在春秋中晚期,全国多地均有匜出土,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种类也很丰富。在济宁市博物馆的展厅,就陈列着一对与洗手礼节有关的青铜器,是行使“沃盥之礼”时搭配使用到的器物——春秋兽首 流龙形鋬 青铜匜和春秋兽首 附耳蟠虺纹青铜盘,出土于薛国故城遗址。

 西周时期虢国人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觐等活动时,均要行使“沃盥之礼”。那么这又是一项怎样的礼节呢?《礼记·内则》中有详细记载了它们的使用方法:“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当仪式开始时,一位年少的奴隶捧盘跪于面前,另一位年长的奴隶,持匜恭候一旁,行礼时,注入匜中的净水,贵族们完成净手后,一位负责沃盥之礼的小卒,伸手递上毛巾。即便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礼仪,也显得完善又庄重。

沃盥之礼2.png

关于“沃盥之礼”还有一个小故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曾有记载:晋公子过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曾逃亡到西邻秦国,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有一天,怀嬴服侍重耳奉匜沃盥,不拘小节的重耳洗完后甩甩手让怀嬴去走,怀嬴生气的说:“秦国和晋国实力相当,你为何侮辱我?”重耳见状赶忙谢罪。通过这个故事,深切感受到“沃盥之礼”在古代的重要性。

匜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在功能上经历了不断地演化,首先作为酒器使用,随后成为注水器,最后成为舀水器。随着功能的不断转化以及礼崩乐坏时期的到来,开始走向没落。战国以后,匜被洗盆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